脑袋里总想着标准答案,这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力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济文萃 Author 谢作诗
标准答案害人不浅
文:谢作诗
我曾听过一堂哈佛大学的哲学课,颇受启发。
在课堂上,教授提出一个问题,同学们做出截然相反的两种选择,教授并不简单指出答案正确与否,而是鼓励学生给出自己的理由。一些答案,在我看来明显是错误的,但是教授仍然说“你的想法很好”。他通过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自己把答案引申出来。
这使我思考:教育到底是给学生标准答案,还是教会学生思考问题、分析问题?
我想应该是后者。因为在多数情况下,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标准答案。在日心说没有出现之前,人们肯定认为地心说是标准答案。我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,还认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正确的,但今天我认为它完全是错误的。我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,还接受马歇尔“短期,成本不影响价格,长期,成本影响价格”的说法,认为科斯反定理、租的概念等等是对的,但是今天,我认为它们都是错的。那么请问:到底什么是标准答案呢?
事实上,除非像数学那样用形式语言来表达,可以通过形式逻辑证明其正确与否,或者如物理学、化学那样,可以通过可控实验检验理论的真伪,否则,证实和证伪一个理论都是非常困难的。绝大多数时候,理论只是一种暂时没有被事实推翻的假说。
因此,什么是标准答案的确没有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具备思考问题、分析问题的能力。
在弗里德曼、张五常等大师看来,没有不同答案的问题都不是好问题。然而,我们特别看重标准答案。我曾在网上看见一道考试题,老师要求找不同类,并圈起来。题目是:
(1)轿车、消防车、火车、救护车;
(2)鱼、鹅、鸭、鸡。
第一小题学生圈了轿车,第二小题学生圈了鸡,结果老师给了零分。第一小题,轿车个人会买,其它三种车个人不会买;第二小题,鱼、鹅、鸭都会游泳,只有鸡不会;因此,凭什么学生的回答就不对呢?作为老师,为什么不要求学生给出理由,把重点放在考察学生的理由是否自圆其说上呢?
中国人口众多,可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贡献几乎为零,为什么?我认为,很重要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。我们脑袋里总想着标准答案,这扼杀了同学们的创造力。
张五常讲:“与其对得平庸,不如错得有启发。”受张教授影响,我已经不是很在意答案本身的对错了。例如,上课的时候学生只要回答问题,即便答错了,我也奖励他们平时分。但尽管如此,“什么是正确答案,什么是错误答案”还是深藏我心,时不时表现出来。例如,当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,在鼓励同学们不要在意答案本身的同时,我会同时讲:正确的答案是……
现在我改变做法了:我不大说“正确的答案是……”,而常说“我的答案是……不过,凭什么我的答案就一定是正确的呢?”伴随我讲课方式的这样一点小变化,课堂上似乎也产生了一点涟漪。我感觉课堂气氛更轻松活泼一点。
当然,这要求老师在事前要对问题做更加精细的设计,因为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这样讲。例如,基本概念、基本原理是有标准答案的。
众所周知,和美国相比较,中国的大学生不大爱回答问题,课堂气氛不活跃。我猜测,这跟我们在教学上太关注标准答案、学生怕答错有关系。
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,在某些方面甚至不进反退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属于精英教育。当年我大学毕业时,有感而发,写个一两千字的东西就可以毕业,然而大众教育的今天,要求每个学生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,标准是不是太高了?这样做到底有什么后果我不想展开说,但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是一定的。中国人不爱读书,这笔帐要记在我们的教育上。
我们从小就让同学们互比。中学阶段因为有应试的需要,无可厚非。但进了大学,这种东西多了就未必可取。人与人不一样,尺有所长,寸有所短,怎么好比?人更重要的是跟自己比,看是不是进步了,进步大还是小。每个人都可以是优秀的,跟自己比不断进步,就是优秀的。再不好教的学生,到了魏书生老师手上都好教了。我觉得跟魏老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是有很大关系的。在这一点上,泰山科技学院、重庆移通学院、晋中信息学院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发展空间,尽可能让每位同学的天赋都得到绽放,是非常值得肯定的。
总体上,中国大学重视科研,忽视教学。然而,假如教学搞不好,长期来看,一个国家的科研又怎么可能搞好呢?不过我相信,随着民办大学的发展,这一状况会得到根本改变。
▍延伸阅读